假若形成柏拉图式的理型,那就是定多,是类概念,类概念就是有限的。
若论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说,斯乃义涉于释氏,非为教于孔门。昔人不知此基本立场,遽以为孔氏宗本王弼,疏不破注,以致胡涂了一千多年。
所谓「江南义疏十有余家,皆辞尚玄虚、义多浮诞。在此局势中,儒家之策略是拉拢道家、抨击佛教。嗣后梁陈国学并行郑玄、王弼二注,齐且唯传郑义。这套书,是唐朝统一南北朝政局之后,一项思想文化上统一的大工程。如乾初九潜龙勿用,〈文言〉:「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
瓛有《周易讲述》,何胤有《毛诗隐义》等作。《正义》也择用南学,风气正如张说以书易大义匹俪老庄玄旨。他们担心,这些在西方是激进主义的玩艺,逾淮到了中国,必将变成保守主义的虎皮。
至于所谓第三世界批评,亦非中国当务之急,反而足以误导出义和团式的民族主义。这个心,可以名之曰民族性(13)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据此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探讨,涉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如经济建设中的改革与开放、发展与稳定、平衡与非平衡、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
(14)虽然作为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并不否认思维与存在的一般,但作为新唯物主义者,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展开。它只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因而是可变而非永恒不变的。
认识论的探讨必然涉及真理观问题。否定者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应当停留在人道主义水平。(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问题 对此,学界指出,与抽象的物质观相应,传统教科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限定在研究认识的一般本质及其一般发展规律框架,因而基本停留于近代知识论层面。(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有的任务承认价值真理,真理便成为因人而异的理论,这就否认了客观真理,将导致真理多元论。其最终结果,是走向将任何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都视为过时,将任何个性化的解读都视为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极端。讨论最终在使主客体关系、实践唯物主义、真理观、价值观,中介论、矛盾统一性等问题,成为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题的同时,也让人们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为何?的问题。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反思路径 反思领域 学理困境 始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在极大解放人们思想的同时,也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带来了丽日和风。
从而在引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和基石的新思考中,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历史观之间的关系。异化理论只是青年马克思思想中不成熟的理论。
随着实践、主体性讨论的展开,学界围绕认识论的一些基本理论,思考了下述问题:(1)哲学是否就是认识论?(2)认识论的根据是实践本体还是物质本体?还是两者的统一?(3)认识的本质即认识的主客体关系,是反映?选择?建构?还是两者或三者的统一?(4)认识的过程即关于知性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践理性在理性认识与实践中的中介作用问题。两次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讨论,在标志中国的哲学发展即将进入全面发展的新历史时期时,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开启了反思哲学的时代,并拉开了其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回归的序幕。
赞同者立足客观性、自然性维度的辩证法阐释,虽然难免具有弱化辩证法主观性的嫌疑,但又推动学界深思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内涵究竟包括哪些内容。(6)认识主体与社会文化传统、认识的前结构与人的实践活动具体样式的关系,等等。反思传统认识论的基本理论,离不开对实践问题的反思。基于这一反思,学界得出了诸多新结论,主要有:(1)将哲学基本问题归纳为四种: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与世界可知性问题。(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问题 这种反思,主要通过下述争论表现出来:(1)辩证法是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合成物?(2)辩证法的生命力在于何处?是实践还是客观自然界?(3)辩证法仅是一种方法论,还是具有本体论、世界观意义?(4)辩证思维是两级性的还是多样复杂性的?(5)矛盾的同一性是否包括矛盾转化?等等。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是直观性,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是实践的或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意义。
反思推动着学界,重新回到马克思的哲学文本并强调指出:马克思是从唯物主义原则自身而非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关系,区别新旧唯物主义,是从直观性而非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批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因此传统教科书对旧唯物主义缺点的看法,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在理论的总体倾向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力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焕发了其生命活力。
思考社会发展规律的表现形态,认为它与社会发展道路,有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的区别。这场讨论尽管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②,然而,它对于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命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巨大价值,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作为走向新时期之初我党的一次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的返本运动,它为恢复和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社会系统诸因素与个体认识诸能力之间的断裂。(3)真理与阶级的关系,即真理是否具有利益因素,是否具有意识形态性。
对生产力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理论地位的认识,认为它既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又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参见陈宴清、阎孟伟:《辩证的历史决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但这一原则并不违背而恰恰符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这一阶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方式,已经从先前的绝对视角向相对视角的转变。
反思促使学界将研究视角伸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并围绕下述问题展开:(1)辨析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并产生三种基本观点:肯定者认为应当肯定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意义。⑩虽然在传统教科书中,因其认为本体论是思辨哲学的术语,而对它弃之不用。
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反思路径 反思领域 学理困境 。
王若水写于60年代的旧稿关于‘异化的概念(《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1979年)。社会心态、社会理解、语言解释能力之间的断裂。
但是,当这种转变在夸大理解的主观性、非确定性、历史性、发展性、开放性时,便可能在拒斥任何客观的评价标准和基本原则中,走向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贯坚持的理解的辩证法,即在理解的相对性中必须承认其绝对性、主观性中必须具有客观性标准。折中者认为社会主义需要人道主义但只能限于伦理道德领域。作为文革后全社会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为打开长期以来套在人们思想上的精神枷锁,引领思想解放进程,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关系的理解,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和具体化,等等,从而既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认识的深化,又为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提供理论支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一反思,促使学界思考传统教科书在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13)模式的合理性同时,揭示了其局限性: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停留于思维与存在的一般关系,而未考察马克思哲学对于这一问题的特殊理解(14),因此,它既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问题上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也因将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仅仅视为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仅仅视为意识与存在关系的特殊表现(即狭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而非现实形态,而未能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问题上的宏观价值。赞同者认为主客体关系问题在现代哲学中已经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它关于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人的价值等问题的争论,在促使学界反思社会主义的消极现象时,也推动了学界从哲学层面,思考诸如文革中各种非人道的现象何以形成的深层机理。存在着诸如知、情、意之间的断裂。
学界随后价值论研究、90年代的人学研究、21世纪的人权研究,乃至当下的公平、正义等问题的研究,一定意义上都是当年这一争论的后续或别样表现形式。(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页。